李玫瑾 :情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資本

我長期從事的是犯罪心理研究 ,雖然研究的是少數人 ,但我在研究犯罪心理時經常進行倒溯性的研究 ,所以我很關注人的早年成長和家庭教育 。
 
因為我是一個女性學者 ,可能更關注的是微觀 。現在的媒體或專家講社會問題時很多視角都是宏觀的 ,比如軍事 、外交 、法治 ,這些大的話題都非常重要 ,但是有一個特點 ,你往往看不到具體的人 。不過我們真正要把這個社會很多問題落到實處的時候就會發現 ,如果不考慮具體人的問題 ,這個問題很難落實 ,所以我講社會問題也源於人的問題 。
 
人的問題是什麽呢 ?我在這些年一直在大力地提倡一個觀點 ,就是心理撫養 。心理撫養這個“撫”字更強調的是0—3歲 。現在很多父母不注重孩子0~3歲之前的撫養 ,這也導致了很多留守兒童的存在 ,其實孩子3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 。
 
我們知道 ,孩子從0歲出生之後的很長時間內 ,不能翻身 、不能自由行動 ,他們的需求隻能哭喊來表達 ,他們的每一次哭喊都是一種痛苦的呼喚 ,這個時候來回應他和關注他的那個人就是恩人 。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撫養其實是在培育他的情感 ,而情感的延伸就是人性 。
 
我研究犯罪時經常講 ,一個人有情感就有人性 ,一個人的情感越豐富他的人性就越完整 。所以孩子一出生的情感撫養實際上是人性的起點 ,這個過程不是靠教的是靠養的 ,所以養的過程就是育 。
 
情感是教育孩子的資本 ,孩子對父母有了情感才會產生依戀 。如果孩子跟母親沒有形成依戀關係 ,等他青春期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 ,很多孩子就是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 ,父母無法教育和控製這個孩子 。所以 ,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,養很重要 。
 
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,情感的豐富與否決定於孩子耳邊話語的多少 。我們知道越是有愛的家庭話語越多 ,家裏親人越多聲音就會越多 ,聲音多聽得多孩子才會說話好 。如果我們見到一個6歲上下的小孩子是一個“小話癆” ,就可以斷定他家裏親人多 ,受到的關注多 。相反一個孩子話語非常少 ,甚至不敢和人接觸 ,知道3歲之內他身邊可能親人少 ,或者他受到的關注少 ,沒有人跟孩子嘮叨 。因此我們可以看到3歲之內的養育 ,情感豐富與否還決定著孩子話語的發展 。
 
話語發展好的孩子社會性發展就會很好 。什麽是社會性 ?就是跟他人的一種接觸和群體的融入 。這會影響到孩子很多方麵的發展 ,比如現在說的中學校園欺淩 ,我們研究校園欺淩的現象時發現 ,很多被欺淩的孩子往往是社會性不是很好的孩子 ,就是說他很孤單沒有很多的朋友 ,相反在中學階段他的朋友很多 ,那麽他被欺淩的幾率下降很多 ,因為人多勢眾 。從這裏 ,我們又看到了人的言語發展對人的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。
 
所以說 ,養育是一個人發展的根 ,在家庭教育中 ,養育更為重要 ,是人生的第一個台階 。
 
我把人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:
 
第一個階段 :0~3歲
 
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對他情感的培養 。
 
對孩子情感的培養從他剛出生時就開始了 ,他在完全不能動的情況下 ,每一次哭喊 ,你對他是否都有回應 ,對他的照顧是否到位 ,都決定著他對這個世界的情感 。
 
在從孩子哭喊到你照顧他 、安撫他的過程中 ,他會有什麽反應呢 ?他會記住你的氣味 、記住你的聲音 、然後記住你的相貌 。孩子從四個月到半歲 ,對父母的依戀開始形成 ,這是他對一個人的情感 。孩子的這種情感得到滿足 ,他就對外界建立了信任 ,這個信任得到滿足 ,他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再擴展到親情 ,然後是夥伴感情 。所以說情感就是人性的核心 。
 
第二個階段 :3~6歲
 
這個階段 ,性格的培養是重點 。
這個階段是後天人的社會行為方式建立的關鍵期 。父母要懂得在孩子在3歲左右對她的錯誤行為說“不” ,這是非常重要的 。我研究未成年犯罪發現很多十五六歲的孩子父母拿他沒有辦法 ,父親說我勸過他 ,說過他 ,打過、罵過 ,但是我說還是不聽 ,我拿他沒有辦法 ,為什麽 ?因為父母沒有在孩子3歲時哭鬧時對他說不,孩子在6歲之前沒有學會適可而止 。這樣的孩子在6歲之前 ,父母對他說不行 ,他最多在地上打滾 ,但如果6歲之後對他說不行 ,他就可以跳樓……所以對孩子性格的培養必須是越早越好 ,也就是6歲之前 ,他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況下給他建立行為模式 。
 
我們從3歲開始學會對孩子說不 ,然後告訴他什麽是對的 ,什麽是不對的 ,讓孩子的行為有底線 ,行動有規則 ,一個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行為模式對他接下來的發展極為重要 。
 
第三個階段 :3~18歲
 
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。
 
孩子從6歲時開始上學了 ,如果在此之前 ,他的家庭已經把前兩個階段做好 ,父母對他有一定的心理影響力 ,這就建立了培養他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 。
 
其實對於孩子的學習問題 ,父母首先要意識到人與人在學習方麵是存在差異的 ,這個差異最重要的一部分來自遺傳 ,還有一部分來自後天 ,其中智力相當一部分取決於遺傳 ,技能方麵的東西才是後天 。孩子有些智能是天生的 ,當父母發現孩子在某個方麵學習不占優勢的時候 ,就要研究他有沒有其他方麵的優勢 ,天生我材必有用 。現在很多家長有一個誤區 ,常常跟孩子說別人為什麽考100分你考不了 ,別人為什麽學習那麽好你為什麽學不好 ?我認為這個涉及到孩子的能力問題 ,因此對於能力問題恰恰要甄別他先天的個性 。
 
根據多元智能理論 ,人有八大智能 ,學習類智能隻占其中一小部分 。在孩子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,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優勢智能 ,找到他的優勢智能就相當於找到了他自我的價值 ,這個價值就是他今後在社會上的一個定位 。
 
第四個階段 :18歲以後
 
孩子經曆過前三個階段之後 ,也就是18歲之後 ,他基本的認知就基本成形了,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認知就停滯不前了 ,實際上 ,人是可以通過修養對自己的認知進行調整 。
 
不過這個時候的修養更多是靠自己修的 ,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後還對他過多地幹涉 ,四處問師救藥 ,讓別人救救他的孩子其實已經很難了 。三人行必有我師 ,這個階段的孩子要學會在社會活動當中修養自己 。
 
以上就是我談到的心理發展的四個階段 ,我們可以看到養育和教育它們的關係 ,其中前兩個全部在養的過程 ,後麵兩個是教 ,包括自我的一種成長 。